青年学术沙龙第40讲 | 叶跃武副研究员主讲“遂性与见性:论白居易的'独善' ”
Body
11月14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第40期青年学术沙龙“遂性与见性:论白居易的‘独善’”,就白居易人生哲学观中两种独善其身的方式及其后世评价展开讨论。沙龙由我系副研究员叶跃武博士主讲,周建渝讲座教授主持。
沙龙伊始,叶跃武老师梳理独善概念的含义和演变。它由孟子提出,强调士人在未受重用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。后来葛洪等人从道家精神层面改变了独善的内涵,独善一词不一定与道德修养相关,白居易就继承独善的这一用法。具体而言,白氏的“独善”偏向一己人生的安顿,在身体层面囊括安全、闲暇、物质享乐等;在心灵上追求精神自由,摆脱官场事务带来的心理束缚,以及克服感春悲秋等情况。
白居易在践行“独善”时,采取了“遂性”和“见性”的不同路径。叶老师引用了白氏《读庄子》的“遂性逍遥虽一致,鸾凤终校胜蛇虫”,指出他对《庄子·逍遥游》的思想接受与变动。相较于庄子难以达到的“无待逍遥”,“遂性逍遥”采取了郭象《庄子注》“得其所待,然后逍遥耳”的观念,即顺应万物天性而达到逍遥的境界;“鸾凤终校胜蛇虫”则与《列子·杨朱篇》尊荣、逸乐的顺性态度相关,反映了魏晋士族的生活哲学。具体到白氏闲适诗中,“遂性”的日常表现包括生理满足、性情顺适、亲朋好友的陪伴等方面,但这些层面会由于外在条件的限制而被剥夺,不足以维持“独善”。
为此,叶老师指出,白居易继承与发展了佛教的逍遥观(支遁对逍遥的解释),“以释教治其心”,并表现出“见性逍遥” “以内乐外”的特点。白氏“见性”的语境来自《坛经》“自性悟,众生即佛”“佛是自性作,莫向身外求”等观念,即破除对外在条件的追求,于己身中寻求“佛性”。“见性”就是对心性觉解潜能的发用,以获得精神上的平和愉悦。
可见,白居易安顿人生的哲学——遂性和见性具有深远的思想根源,是对魏晋以来庄玄佛禅之安顿人生思想的融汇和实践。
此外,遂性与见性的关系并非对立,二者并用可以达到“重吾乐”的效果(《序洛诗》)。
宋人对白居易的独善观褒贬不一,一方面称颂白氏的闲适、超越人生困境的心性工夫,另一方面也认为其知理却“未能忘情于仕宦”(《韵语阳秋》),是心性境界不高的表现,这也反映了宋人对心性践行工夫的重视。
最后,叶跃武老师就心性论、宋初白体诗等话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交流讨论,周建渝讲座教授亦对《逍遥游》进行了补充并作总结。本次沙龙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。
